赵总监和李总在会议室被林星澜当众“处刑”的消息,像病毒一样在特定圈层内悄然传播。带来的直接效果是,“北辰”计划前期推进的阻力明显减小,至少明面上,再无人敢轻易跳出来当那个出头的椽子。
但林星澜知道,这不过是暴风雨前短暂的宁静。撕破脸皮后,对手的反扑只会更加隐蔽和狠毒。
她没有坐等,而是主动编织着她的网。
林霁尘为林星澜配了一名司机兼保镖,名叫陈默。人如其名,沉默寡言,寸头,眼神锐利如鹰,是退伍的特种兵,背景干净得像一张白纸。
第一天接送,陈默将黑色的轿车停在老宅门口,如同一个没有生命的影子。
林星澜拉开车门,没有立刻上去,而是目光在他身上停留了三秒。
“左肩旧伤,阴雨天会酸痛。右膝韧带撕裂过,影响极限爆发力。建议你换个牌子的活络油,现在用的那个渗透力不够。”她语气平淡地陈述,然后弯腰坐进车里。
陈默握着方向盘的指节微微一紧,古井无波的脸上第一次出现了裂痕。他的旧伤是机密,用的药更是**。这个看起来纤细柔弱的大**,是怎么一眼看穿的?
接下来的几天,林星澜偶尔会在他开车时,随口指点几句呼吸调整的方法,或者某个能缓解他旧伤疼痛的、极其冷门的穴位。她甚至丢给他一瓶自己调制的、气味清冽的药油,效果立竿见影。
她从不询问,只是给予。精准,有效,不容拒绝。
陈默从最初的警惕、震惊,到逐渐变得复杂。他接受的命令是保护和监视,但他发现自己保护的似乎不是一个需要呵护的瓷器,而是一个深不可测的……怪物。而她这种不带任何目的的“给予”,比任何收买人心的手段都更具穿透力。
某天深夜,林星澜从公司出来,陈默照例为她拉开车门。在她弯腰上车的瞬间,他用极低的声音,快速说了一句:“赵氏联系了‘暗影’的人,可能在查您。”
“暗影”,一个游走在灰色地带、以手段狠辣和信息灵通著称的组织。
林星澜动作未停,坐进车里,才淡淡回应:“知道了。”
没有惊讶,没有追问。仿佛一切尽在掌握。
陈默关上车门,看着后视镜里她平静闭目养神的侧脸,心中那份职业性的忠诚,悄然混合了一丝发自内心的折服与敬畏。这个锚点,在她无声的渗透下,已然扎稳。
果然,赵氏的反击来了。不是商业上的正面碰撞,而是阴损的舆论战。
几篇精心炮制的、看似客观分析的报道悄然出现在财经媒体和社交平台上,核心论点直指林家——质疑林家资金链紧张,渲染“北辰”计划是林家绝望下的疯狂堵伯,更隐晦地提及林家内部不稳,尤其是刚归来的大**“精神状态”堪忧,可能影响集团决策。
文章写得极具煽动性,真真假假,混合着从某些渠道泄露的、经过剪辑和扭曲的“内部消息”。
林氏集团公关部严阵以待,准备启动紧急预案。
林星澜却阻止了他们。
“让他们发酵。”她看着平板上不断攀升的负面词条热度,嘴角甚至带着一丝玩味,“热度不够,戏不好看。”
她调动了另一批资源。不是去删帖控评,而是利用算法,将更多相关的、但指向更混乱的信息推送给大众——包括赵氏多年前某次失败的收购案细节、赵氏旗下某个楼盘的质量纠纷旧闻,甚至是一些关于赵家公子私生活混乱的、真伪难辨的八卦。
她将一池水彻底搅浑。
当公众被大量真假难辨的信息淹没时,最初的、针对林家的指控,其冲击力就会被大幅稀释。同时,她让几个影响力巨大的金融匿名博主,“适时”地“挖掘”出了赵氏近期频繁的、异常的资产抵押记录。
舆论的风向开始变得微妙。从单纯的质疑林家,变成了对林、赵两家“狗咬狗”的看戏心态,甚至有人开始怀疑这是不是赵氏为了打压竞争对手自导自演的戏码。
林星澜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,屏幕上同时显示着舆论热度图、赵氏的股价波动以及几段关键的通讯记录(她通过某些手段截获的赵氏与媒体、水军头子的加密通讯片段)。
她像一位交响乐指挥,冷静地调度着无形的力量。
时机成熟时,她给林霁尘发了条信息:
「哥,可以让你相熟的那几位官媒记者,‘偶然’发现赵氏在城西那块地皮的环保评估报告上,动了手脚的证据了。不用多,一点点就好。」